原來國內有豬場采用了進口的電子飼喂站,發現比傳統的定位欄喂養增大了管理難度,定位欄模式下,飼養員只需要花費力氣,把飼料分給每一頭豬就可以不用操心了,使用電子飼喂站,需要飼養員的綜合素質比較高,要管理設備還要觀察數據,還要管理豬群,對豬場傳統管理有一個挑戰,飼喂站的料倉不能空,如果料倉空了,當豬去進食的時候,數據顯示吃過料,但實際上沒有吃,料倉還不能結拱,耳標掉了,豬到哪里就不可能進食,也需要每天觀察數據進行排查,豬的進食不足,也需要飼養員每天觀察數據進行排查。
同時設備有一些異常還需要判斷處理,這些工作都比原來定位欄管理的難度大,需要飼養員有責任心,飼養員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機,機械,電子,通信,畜牧養殖等全方位的知識,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都相對比較強。
飼喂站是在總結了進口飼喂站上述弱點基礎上,按中國國情設計的迭代產品,其特點是使用和維護家用電器化,操作難度不超過家用電器,一般民工也能學會使用,維修也是更換式。這就解決了進口電子飼喂站必須要大學生才學得會使用,和售后服務跟不上得兩大致命缺陷。
放養模式下的精細化管理
一個無序的豬群一旦組群放養,會出現一些原來定位欄飼喂不曾遇到過的問題,常見的有爭搶進門,強豬反復進飼喂站,有的豬躺臥出口門,有的甚至會發生設備刮碰豬的情況,有時候在合群的時候會發生打架的情況,佩戴的電子耳標不時被相互咬落等,這些問題疊加起來導致很多用戶對使用進口的電子飼喂站散養模式失去信心。
飼喂站對應對豬群的初始亂況有許多創新設計,例如入口外的防護欄,豬場設備廠家解決了入口的混亂次序問題,使一次只能進一頭豬。特殊結構的抗拱防躺臥桿等等,幾千臺電子飼喂站國內用戶豬場6-7年的使用過程中,也針對設備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找到相應解決的辦法,比如:實現全進全出,從后備母豬開始飼喂讓她們配種前自己學會在飼喂站站隊采食,每臺設備的飼養豬群相對穩定,轉豬群需要在晚上合群減少母豬爭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