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場采用新型養殖模式 以免遭病菌
發布時間:2021-08-18
瀏覽次數:1430
信息來源:山東施密特熱能設備有限公司
中國正將豬的生物安全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有13層那么高。這是中國南方一幢大樓的高度:10萬多頭豬被飼養在一個公寓式綜合體內,配備門禁系統、安全攝像頭、獸醫服務和精心準備的飼料。這些看似奢華的條件代表了先進的生物安全措施,作為中國主要肉食來源的豬得到保護,以免遭豬瘟侵襲。
此類被戲稱為“豬賓館”的巨大垂直養豬場,由包括牧原食品、新希望集團在內的一些中國企業建造,效仿其他國 家為防止毀滅性疾病而采取嚴格管控措施。英國專家魯珀特·克萊克斯頓說,中國正在復制來自歐美的實踐以縮小生物安全差距,“20年內,中國就做到美國或許用了100年才做到的事情”。
食品安全已成為(中國的)優先要務之一,政府制定新農業政策以加快向大規模工業化運營的轉變,而非固守利用廚余垃圾和泔水的后院養豬場模式。如今,這些不依賴其他養殖場獲得母豬、飼料和勞動力從而降低帶入病原體風險的大型養豬綜合體,已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的支柱之一。截至2020年,中國57%的生豬生產來自每年供應500頭豬的養豬場。而非洲豬瘟暴發前,僅有1%來自較大規模的供應商。
此類養豬場實行嚴格管理制度,以大程度降低風險。進出時,員工被要求淋浴并更換衣服——就像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們。具有40年從業經驗的美國獸醫湯姆·吉萊斯皮說,當進入中國某養豬場時,他被要求摘掉婚戒。一些大型養豬場還建造職工宿舍,以減少員工與“外界”接觸。
與傳統養豬場相比,高層養豬場能減少約1/3農田使用量,且選址更靈活。這些大型養豬場的興起,也反映中國的飲食變化。過去幾十年來,經濟迅猛發展和收入與日俱增意味著中國人消耗更多肉食、雞蛋……這些正推動更密集的畜禽養殖業。
(來源:環球網)